聯合新聞網|金門雙牛王寫傳奇 薛承琛復仇創「圓頭」 陳玉嘉勇奪百大青農
聯合報/ 記者蔡家蓁/金門即時報導
提到金門養牛農戶,許多人會想到金門首位與政府攜手示範養殖酒糟牛的牛農薛承琛,他曾是金門知名牛肉乾品牌「良金牧場」總經理,與合夥人理念不同而黯然退出,並上演「王子復仇記」,成立另一品牌「圓頭」,成為傳奇人物;另一養牛達人陳玉嘉是百大青農得主,兩人分屬不同世代,同樣以堅毅、創新精神推動金門牛產業。
63歲薛承琛童年家境清寒,生活艱辛磨練他的毅力,高中畢業後進入金門農會工作,觀察到養牛產業潛力,毅然辭去鐵飯碗學習創業。民國77年,以15萬買下29頭牛,79年與台南縣肉牛運銷合作社前主席曾榮泰等夥伴創立良金牧場,專營酒糟養牛。創業初期,面臨疾病、牛隻外銷禁令等挑戰,靠勤奮與拚勁,將牧場發展成全台最大民營牧場之一,養牛高峰達1300頭。
除了養牛,薛承琛也投入牛肉加工,民國89年開始生產牛肉乾,90年推出金門牛肉角,成為金門首個品牌牛肉乾,市占率一度達63%。陸續開發牛肉麵、牛肉爐及牛肉精等產品,拓展實體通路與大型零售。薛承琛推行保價收購,協助養牛戶消除拋售恐慌,保障產業穩定;對酒糟、牧草及小農契作的管理一手包辦。他認為,事業價值不只是數字,而是能帶來實際影響與回饋,「錢4腳、人2腳」,將收益回饋金門,投入教育與慈善,讓產業與社會共榮。
5年前,薛承琛與良金合夥人分家,他僅花72天便創立「圓頭農牧食品有限公司」及「圓頭肉乾品牌」,以「圓頭」呼應外號,也同音「源頭」,強調不忘本。他還推出「每包肉干獨一無二的身分證」,消費者一掃QRCODE就能知道牛農、牛肉履歷。他誓言將以淨利的20%回饋金門,實踐助農與教育夢想。
相比之下,陳玉嘉是新世代青年農戶,同樣展現創業勇氣與對土地的情感。陳玉嘉大學主修食品科學,2009年辭去加油站工作,以6頭牛起家踏上養牛路。
「那時大家都說,一個大學生怎會跑回鄉養牛?」他回憶,當時憑著不服輸精神與政府計畫支持,逐步闖出一片天。如今牧場總面積逾6000平方公尺,飼養規模達300多頭,加上與在地農民合作,總數突破千頭,成為金門最大種牛繁殖場。2022年,他獲選百大青農,並積極推動有機認證,為「金門有機牛肉」打響名號。
陳玉嘉非畜牧世家,靠自學與請益累積經驗,成立金門唯一牧草產銷班,從牧草栽種、施肥到收割形成一條龍生產,以牛糞製成有機肥,實現循環經濟。
「我十年沒用過化肥,全部靠牛糞肥,不僅省成本,也活化土地。」牧場多數牛為黃雜種,結合金門黃牛耐旱、耐病與安格斯牛優質肉質,兼顧換肉率與口感,也肩負黃牛保種任務。他強調,「不是黃色的牛就能叫黃牛,要經過基因定序確認。」
陳玉嘉說,金門牛以肉牛為主,飼料單純,飼養酒糟與牧草。酒糟來自金門酒廠副產品,成本僅台灣十分之一,成為養牛優勢,「一卡車15噸才2000元,只付運費,對農戶幫助大。」近年來,他將重心放在有機飼養,18公頃牧草田已有15公頃通過二次認證,即將完成最終階段。除了飼養,他也投入品牌經營,成立生鮮肉舖,並計畫擴展到牛肉加工產品,從牛肉乾到即食料理包,提升附加價值。
從不被看好,到打造出金門最大牧場,陳玉嘉說,循環經濟不只是降低成本,而是用在地方式養出安心的牛肉,希望把金門牛推向更廣闊市場,讓這片戰地土地的牛肉香氣成為金門驕傲。
圓頭農牧創辦人薛承琛,他曾是金門知名牛肉乾品牌「良金牧場」的總經理,但後來與合夥人利益分歧,黯然退出,之後僅花72天上演「王子復仇記」,成立「圓頭」,成為傳奇人物。記者蔡家蓁/攝影
薛承琛30年前籌資1千萬元成立牧場專營酒糟養牛,曾是台糖以外最大養牛牧場,牛肉乾市占率高達63%。圖/薛承琛提供
圓頭農牧創辦人薛承琛,被業界公認是「點子王」,首創推出「每包肉干獨一無二的身分證」,消費者一掃QRCODE就能知道牛農、牛肉履歷。記者蔡家蓁/攝影